上科大战“疫”行动|研发新药,在不舍昼夜的科研攻关中践行党员初心

发布者:冯明静发布时间:2020-03-05浏览次数:593

上海科技大学免疫化学研究所一直以来聚焦于重大疾病,开展免疫化学、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结构生物化学和生物医学大数据与算法等研究领域的研究工作。新冠疫情伊始,在1月获得新冠病毒序列后,饶子和院士及杨海涛研究员课题组便立即组成新冠攻关小组,利用前期在结核杆菌及SARS等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基础,迅速开展新冠抗疫科研工作。攻关小组成员由饶子和、杨海涛、杨秀娜、张兵、于菁等科研人员及研究生组成。

攻关小组部分团队成员春节期间一直坚守在科研岗位。在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攻关小组率先解析并公布了新冠病毒的第一个晶体结构(如下图),为抗新冠病毒的科研开展及临床诊疗提供了结构基础与思路。

2019-新型冠状病毒3CL水解酶 Mpro晶体结构


杨秀娜副研究员是饶子和课题组的主要成员之一,老家在福建。本来计划春节和家人出游,春节前看到疫情越来越严峻,身为党员科研工作者的杨秀娜认为,研发新药是疫情防控最大的使命之一,能为新冠病毒肺炎患者提供更大的治愈几率。于是她主动选择放弃休假,投身一线,与留在实验室的老师和同学一起攻关。

党员杨秀娜在实验室

“我们团队的工作主要集中在新型冠状病毒的重要药靶之一——主蛋白酶Mpro的研究上,目前研究团队已解析了Mpro与N3抑制剂的高分辨晶体结构,研究团队正以结构为基础,开展后续的药物小分子的研发工作。”饶子和课题组在春节期间也没有停下脚步,进一步开展更深入的攻关研究。

在科研一线,每位同事都是全身心投入,通力协作,互相补位。杨秀娜介绍说,除了与团队成员一同完成结晶实验、晶体衍射实验等科研工作,主要为整个研究组提供支撑保障工作,每天给实验室清洁、消毒,采购试剂耗材,保证团队实验需要,“哪个实验缺人手,我就做哪个”。



希望疫情早日结束,希望一线医护人员平安回家。希望广大科研工作者互通有无,众志成城,早日研发出抗击冠状病毒的新药。
——杨秀娜




于菁免化所杨海涛课题组的研二学生,来自山东威海。原计划在四月底进行转博答辩,因这次疫情调整了学业的节奏。于菁属于结核分枝杆菌(TB)与宿主相互作用研究小组,“目前课题组里,只有我们小组常用真核表达系统(主要是哺乳动物细胞和昆虫细胞),这为之后抗疫攻关工作的顺利研究提供了技术基础”。作为一名学生党员,在危难关头,就要到最需要自己的地方去,发挥自己最大的光和热。1月初她决定进入新冠病毒抗疫攻关小组,于是果断退掉春节回家的火车票,留在上科大坚持科研,经常工作到凌晨两点。

党员于菁在实验室

在杨海涛课题组,于菁主要开展的工作是协助新冠病毒主蛋白酶的蛋白纯化以及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虚拟筛选和高通量筛选。面对每天超负荷的工作量,于菁从来没有表现过疲累,此时的她最关注的就是手头研究工作的“进度条”,总希望研究成果的脚步能快一点,再快一点。



时刻铭记自己是一名党员,虽不能奋战在医疗一线,但可以通过科研学子的身份研究新冠病毒药物,贡献出自己一份微薄的力量。
——于菁




奋战在科研一线的免化所党员 (图注顺序从左至右)

1. 张兵,副研究员,中共党员

2. 马培翔,副研究员,中共党员

3. 施晓疌,助理研究员,中共党员

4. 梅红,博士后,中共党员

5. 江舸,执行所长,中共党员 

 

饶子和院士和攻关组讨论工作

免化所的科研工作者以研发新冠病毒药物的专业科学精神,与时间赛跑,与病毒较量,党员带头参与到这场战“疫”之中。一向作风低调严谨的科研人,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发挥出科学家的本色,刻苦攻关,坚韧果敢,忘我投入,迎接挑战!我们祝愿免化所的科研团队早日取得理想的科研成果,祝愿在这次疫情中无私奉献的科研工作者们早日取得最终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