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戮力同心、众志成城,取得了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重大战略成果。然而,还有一种传染病与人类斗争已经持续了数千年,至今仍在威胁着人类健康,它就是结核病。2021年3月24日是第26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今年我国的宣传主题是:终结结核流行 自由健康呼吸。让我们关注结核病防治。
关注遏制结核病行动计划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而引发的一种严重传染性疾病。1882年,德国医师罗伯特科勒首次分离出结核分枝杆菌;1944年,第一个有效的抗结核药物问世。如今,结核病已经不再是闻之色变的不治之症,数以千万计的患者得到治愈。
然而,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世界上约有四分之一的人口是潜伏性结核携带者,近年来统计显示,每年全球结核病新发病例数约为1000万例,死亡病例数为140—160万例。结核病位列全球十大死因之一,同时也是单一传染病中的头号杀手。我国是结核病负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结核病发病人数高居世界第三。
为此,我国于2019年提出《遏制结核病行动计划(2019-2022年)》,力争到2022年,结核病防治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抗结核新药研发迫在眉睫
抗结核药物是治疗结核的有效手段。目前治疗结核病的一线药物均为上世纪40-60年代开发,使用已长达半个多世纪。结核分枝杆菌不断进化出的耐药性给人类出了难题,耐药性问题伴随药物使用而生并且日趋严重,人类与结核病的斗争依旧任重而道远。因此,针对结核分枝杆菌的新药靶点研究和新药研发迫在眉睫,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
专注结核分枝杆菌新药靶点研究,上科大在行动
2020年5月,上海科技大学免疫化学研究所抗结核结构研究中心揭牌成立。中心专注于抗结核结构研究与应用,旨在全面解析结核病发生机制,并以此为基础开发抗结核新药和新疗法。以结核分枝杆菌为研究对象,中心聚焦其关键生理活动的分子机制,涵盖从抗结核药物靶点蛋白质的基础性研究到抗结核新药物新疗法的开发与转化,形成一个系统性、专业化的抗结核研究体系。中心在细胞壁合成、能量代谢、基因调控、分泌与转运、跨尺度全细胞成像、病原与宿主相互作用、抗结核药物及疫苗的设计与开发等方向设立对应的攻关实验室,与国内外多家单位建立长期密切合作。合作团队涉及多个专业领域,包括药物计算与设计、化学合成、基于结构的药物开发、结核病基础与转化医学等,通过整合资源实现强强联合,共同推动从基础研究到抗结核新药的开发。目前中心已取得多项重大成果,在《自然》《科学》《细胞》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了多篇文章,极大地推动了国内外抗结核领域的基础科研以及药物研发进程。
上科大在抗结核领域的代表性成果
2018年10月,解析临床药物Q203靶点——呼吸链超级复合体CIII2CIV2SOD2的冷冻电镜结构,揭示能量代谢过程中电子传递和自由基清除全新机制。论文成果以研究长文的形式在线发表于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上。
2019年1月,解析结核分枝杆菌关键药靶蛋白MmpL3多个“药靶&药物”复合物的三维结构,揭示临床药物SQ109等创新药物杀死结核菌的全新分子机制,并开发出新型抗结核小分子。论文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细胞》上。同时,该成果还入选了2019年度“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和2019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
2020年1月,解析毒力因子Rv0222结构,结合功能研究发现结核分枝杆菌利用宿主泛素化系统抵御宿主攻击的免疫逃逸新机制。论文成果以研究长文的形式发表于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上。
2020年4月,解析一线抗结核药物乙胺丁醇靶点EmbA-EmbB复合物和EmbC2复合物的一系列结构,揭示乙胺丁醇靶向Emb蛋白的精确作用机制。论文成果以研究长文的形式发表于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上。
上科大将以先进的科研设施和优秀的师生资源为基础,努力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和创新生态,在抗结核病研究领域开展高水平的基础及产业转化研究,培养造就优秀的教育与科技人才,加快国内国际的结核病防治进程,助力防治和攻克耐药性结核等高风险传染病,为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提供有力支持。